關於肉品/食材的味道與處理(1)

 

曾經吃過剛宰殺後即取的鮮切肉嗎?只要片薄,用滾燙清肉湯澆下,3-5分熟的血甜味,加上部位好的脂肪展現醇厚甜、鮮肉的肌動蛋白以及肌凝蛋白的良好保水;入口後的咀嚼除了彈牙的口感外,還能盡享每個咬合動作所炸出的香氣、甜味與肉汁…記憶會烙印在腦中,因為飲食是每天發生的事,所以美好的飲食經驗會不斷地不斷的被讀取、使用、比較。

也因為會比較就吃得出差異,然後就想自己烹煮控制過程,實證腦海中的手法是不是能煮出想要的口感和味道;除了要避免發生想像豐腴、現實骨感的差距外,更要誠實面對食材的狀態才能選對呈現的手法,也才不辜負自己的荷包君和食材的價值。


現在的生活,很難隨時取到鮮肉,拿到的食材有時有味道,不等同於不能接受,但要分辨味道的原因與品質,才用對應適當的調理手法和調整後續的採購考量與保存方式…

1.溶血的鐵鏽味:溫體肉品在常溫下會逐步釋放出血水,但急速冷凍的肉品則急速冷凍的環境,會保持著剛屠宰完的狀態,等到退冰後,血水才會開始滲出(因此賣場超市的肉品底下會有一張吸血水的薄墊,避免滲出的血水影響肉的品質);所以,冷凍肉在退冰後或多或少都有血水,此外像是:宰殺血沒放乾淨、肉灌水、解凍後再凍…也都容易產生這種味道;不嚴重的血腥味用微溫水浸漂,多洗幾次可去除,做香根肉絲、客家小炒、魚香、醬燒、炒沙茶、宮保…成品會比用鮮肉表現更好。


2.冰箱雜味:保存不當或是解凍過程發生的問題,脂肪是很容易附著味道,往往越高階的肉越強調脂肪分布的優越;不管是不是熟的,沒密封或是包材透氣容易讓食材脂肪沾染雜味,越油的東西越要封好!!!!看嚴重度處理,若不嚴重,清洗或薄修一層;若嚴重…就重口味處理囉,叉燒、糖醋、蒜味、金沙(鹹蛋)、椒麻…都還不錯。


3.退凍腥味:就是蛋白質凍到變性,肉製品在低於-10℃的低溫冷凍時,會產生大小不一的冰晶,家用冰箱的運作是~溫度上升到溫感觸動,壓縮機運轉再把溫度降下來,這些冰晶在反覆凍融過程中不斷增大,對肌細胞膜和組織結構造成的機械損傷也一次次變大,造成肌細胞破裂,解凍明顯出水,甚至有些凍久後會出現組織變性。

補充「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」的低溫冷凍原理:家用冰箱冷凍層的溫度雖然能達到-18℃,但冷凍過程需要5-6個小時,緩慢的凍結容易形成較大的冰晶,從而更容易使蛋白質變性,也對組織結構產生較大損傷,在解凍時,汁液流失較為嚴重。工業的快速凍結,整個冷凍過程會在15-30分鐘內完成,因溫度下降快,肌細胞內產生的冰晶數量多且細小均勻,對細胞損傷小,能夠較好地保持肉製品的營養和口感。

豬肉處理技巧:無骨肉低溫鹽水中(1%鹽水),並以小火慢煮至肉中的血水與雜持滲出,可以多換幾次水便能去除豬肉的腥味。帶骨肉因為容易產生油騷味(warmed-over flavor,WOF),所以不做快速熟成,無論常溫或解凍,都浸泡3%鹽水30分鐘,讓鹽分直接進入食材組織,增加保汁性,使肉質柔軟。


4.肉腥味:Garbage in, garbage out! 吃牠的肉就知道食材生前吃得差、過的不開懷,飼料飲食質地轉換(回想一下質能守恆定律,攝取好的蛋白才有好的成長,吃得差怎會有好肉?);如果再加上沒運動,肌肉細胞少,含水量差,連口感都沒有。片薄下麻辣鍋,或切塊酥炸後炒泡菜、弄韓式炸雞、濃濃甜甜的照燒、香辣三杯、高粱胡椒~適合壓力大時,來點什麼都不管的重口味慰藉用(壓力大的時後味覺會變差~時機剛剛好)。


5.體臭味:食材吃得好過得爽,自然放養肌肉棒…但放養到好吃的時候也多半是打情罵俏造春夢的年紀,如果算錯時間在賀爾蒙噴發的發情期宰殺,或是他們全家都是食材界香妃的親戚…肉當然別有風味;有體味的肉不一定適合滷,但可以考慮藥膳、三杯、炒泡菜、麻辣鍋、鹽酥後淋醬汁、咖哩…做印度料理~香料是好朋友;用對方法,就像臭豆腐用對泡菜和醬一樣,比沒有體臭的肉更有特色,更香。


6.土味:孟母三遷,為的是環境;食材生前也是環境和食料影響,養殖處風水不好,或是生前棲息地就是爛泥吃腐食…只能說煮到熟透,麻油薑酒直上,或是藥燉吧,但…應該不會有下一次的購買了(如果是黑油土味~懷疑重金屬,我就直接送進垃圾桶,不去禍害其他生靈,避免餐桌相逢)。